找到相关内容8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盂兰盆会的由来与仪式

    礼佛跪拜姿式,最后念“以此兰盆供善根,报答父母劬劳恩,存者福乐寿无疆,亡者离苦得超升。四生九有诸含识,八难三途苦众生,各各悔过洗瑕疵,尽蒙慈济出沉沦。”至此,“上盂兰盆供”仪式即告结束。   最后是...

    圆缘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18095091714.html
  • 盂兰盆会简介

    南无阿弥陀佛”百遍,最后念《回向偈》:   以此修行众善根,报答父母幼劳德。   存者福乐寿无穷,亡者离苦生安养。   四恩三有诸合识,三途八难苦众生。   俱蒙悔过洗瑕疵,尽出轮回生净土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18095091715.html
  • 慧能禅学的经论依据

    了来自般若空观的中道方法,但对于“念”的理解,和《起信论》相同,都是妄念,所不同的是,《起信论》要求离妄念之觉,慧能则讲不离妄念而觉妄念之空。慧能说“无者离二...ldquo;无者离二相诸尘劳,念者念真如本性。”这和《维摩诘经》是大致相同的。但从慧能的思想逻辑看,在无念论上,慧能更重视前一种说法,后来神会直接以后一说概括慧能无念说的全部意义,恐怕并不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0564976.html
  • 殊胜菩提心

    相离,仍有行苦。菩萨断除惑业受生,所以无苦谛;因悲悯有情,在生死中生极厌离之心,所以还有苦。  修悲的行相:初、念行相,中、发愿行相,后、负责行相。“慈”为念有情无乐者得乐,“悲”为令有情有苦者离苦。  修悲的次第,与修慈相同,先愿亲者离苦,再愿中庸离苦,后愿怨仇离苦,最后是一切有情。  修怨仇离苦得乐,均要先修平等舍,否则不能生起。这样按照次第一一修习,是莲花戒根据《阿毗达摩》所教授的,非常重要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268010.html
  •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

    舍利弗,乐出家者,则能摄取十种功德。何等为十?一者不著诸欲;二者乐阿兰若;三者行佛所行;四者离凡夫行;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;六者离恶道因;七者修善趣法;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;九者恒为诸天之所叹羡;十者一切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3377137.html
  •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

    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,净名杜口于毗耶。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,释梵乃绝听而雨花。斯皆理为神御,故口为之缄默。岂曰无辩,辩所不能言也。经曰:‘真解脱者离于言数,寂灭永安,无终无始。不晦不明,不寒不暑...转化。请再看:   既曰涅槃,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。斯乃穷微言之美,极象外之谈者也。   夫涅槃之为道也,寂寥虚旷,不可以形名得。微妙无相,不可以有心知。   经云:真解脱者离于言数,寂灭永安,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993674.html
  • 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

    握得经教精髓,不愧为教之纲、教之眼、教内真传。这种直接证悟心性的法门亦出经教,在《楞伽经》中称为“自宗通”,与随机而说的“说通”相区别。经云:“自宗通者,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,谓不堕一异、俱不俱品...

    陈明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03255594.html
  • 三归与五戒

    ,反劝自尽,致彼自杀身亡,亦得不可悔罪,以与教人杀无异故也。  二、盗戒。《优婆塞五戒相经》云:“佛告诸比丘,优婆塞用三种取他重物,犯不可悔罪。一者心,二者用身,三者离本处。用心者,发心思惟,欲为偷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1955999.html
  • 纪念地藏圣诞 效法大士精神

    五者衣食丰足,六者疾疫不临,七者离水火灾,八者无盗贼厄,九者人见钦敬,十者神鬼助持,十一者女转男身,十二者为王臣女,十三者端正相好,十四者多生天上,十五者或为帝王,十六者得宿命通,十七者有求皆遂,十八...

    圣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5357205.html
  • 佛教个体解脱的自由之路

    积习,中断其思维链,将修习者的注意力连绵不断地集中在当前的一举一动上,当这一新的习惯形成并牢固地建立后,修习者离悟道已不远了。  抓住当下的方法,在专修取得较大的成功、新的习惯(不让思维和语言介入、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1763216.html